天下名巧马钧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10-15

三国时代,在曹魏政权统治下的雍州扶风郡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附近,有一户贫苦农民之家,出落了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他名叫马钧。这个喝渭水长大的青年,从小便随父母下地耕种,不仅学会了各种农活,而且还能想办法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他从小就爱琢磨事理,知道扁担该有多长最适合他挑、犁绳该有多长牛拉起来最合适、磨齿该凿多深最好使、水井挖在哪儿水最甜……乡亲们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尽管如此聪明能干,但在战乱连年、赋役苛重的年月,他家的日子仍然没有多大起色,一家人依旧艰难度日。一天,他下地回来,看见姐姐还在织绫,笨重的丝绫机“吱、吱”地响着,伴着姐姐不时发出的轻微咳声,像针一样刺痛了马钧的心。他觉得应该帮姐姐做点什么,便呆呆地坐在一边边看边想。忽然,他见姐姐踩错了一个踏板,叹了一声,正在设法如何补上一根丝去。于是有了主意,决定把丝绫机改造一下,使机器操作起来更简单、轻便,这样不就帮姐姐省去好多力气了吗,而且织起来会快捷、有效得多。趁姐姐下机做饭的工夫,他把丝绫机上下内外观察个遍,发现光踏板就有60多个,这踏板当时叫“蹑”(音niè),大蹑是管机柜上下用的,每对好一次上下位置,就穿一次梭,过一道纬线;小蹑是提花用的,为了提花,必须把经线分成60综,每一综都有一个蹑管着,只要踏错一个蹑,织出来的花纹就不对了,必须立即拆掉补织,非常费事。如果当时没有发现,花纹就乱了,就成了次品,那官府是不收的。于是,马钧就在蹑上面动脑筋,他发现有些蹑控制的作用是一致的,只是进出的深度不同。他想,如果根据相同作用分类,60个蹑可以分为12 类,每类只用一个蹑控制,再按推进的深度分成五档,这样不就可以省去48个蹑吗?按照这个思路,他弄来一架旧丝绫机试验,结果证明他想的没错,12个蹑分成4溜,每溜3个,按前、中、后排列,双脚正好各管两溜,在脚的左右两边,踏起来既方使,又不会出错,合用多了。改好以后,他又把机轴什么的也加工改造了一下,再踏起来就更轻便了。后来他又在机架上装了分线的卡子,还调整了高低,拉起线来力量均匀,织出来的绫也就更齐,而花纹也更显眼了。
     他让姐姐试一试,姐姐很快就习惯了。从此,他家的绫织得最快最好,乡亲们都称赞他姐姐能干,姐姐总是说:“那全是钧弟的功劳啊!”这事很快传开去,说马家的丝绫机轻巧好使。就这样,周围的人们在马钩帮助下,都用上了这种新机械。后来,人们发明的织布机就是在马钧丝绫机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有一次,马钩到京都洛阳去,看见城外有一大片荒地。他很奇怪京都的人为什么把这样好的土地抛荒?这在他家乡槐里一带是不可想象的,便禁不住找人打听,这才知道是因为无法引水造成的。于是他萌生了制造一种轻便的提水工具的想法。回家以后,还总是叨念着这件事。一天,他外出时,看见一队商旅背着背篓爬山,眼里猛地一亮:远远看去,那队商旅好像一个人踩着一个人连成了一条宽带子,而他们的背篓似乎就是一个个盛水的合子。他双手一拍,叫声:“有了!”顾不得办事,便跑回家干开了。他做成一个个连臂的木合,然后用插销固定位置,长长一串搭在横木上拉动,每到转折处木合就翻了过来。他把木合再首尾相连,做上一个木架,在翻转处装上木轮,轮轴装上摇把,放到水池中一试,水果然很容易就车上来了。他把这个机械叫做“翻车”,也就是后来的龙骨水车。由于翻车制作简单,用起来又轻快省力,比挑水不知要快多少,因此人们纷纷仿造,很快便推广开了。从此,再没有土地因难以取水浇灌而抛荒的事情发生,用翻车引水浇坡已成为北方民众常见的生产手段。马钧的发明被广泛应用,马钧的名声也渐渐传开,曹魏政权是比较重视生产的,得知马钧能干,魏明帝曹睿对他留下了很好印象。
     一次,朝廷上议论作战的事,因为要征战的地方僻远,地形又复杂,很容易迷失方向。于是有人提出古代黄帝伐蚩尤,恰逢大雾,难辨方向,黄帝制造了指南车,很快战胜蚩尤的历史故事,建议也造一些指南车,以供军用。可指南车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指南的?这些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制造呢?因此,有的学者就提出疑问,怀疑过去是否真有其事;而另一些人,特别是将军们都相信古代确有此物,只是后来失传了。不管是有也罢,无也罢,反正眼下最着急的就是能否制造一个出来。不知是谁提议召马钧来造,曹睿一想也好,立即下旨召马钧入朝造车。马钧早对这关于指南车的传说琢磨过了,他相信自己能造出一座这样的车子出来,因此对魏明帝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就开始设计起来。他认为所谓指南,就是始终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不管车子怎样转弯,所指的方向不能改变,那么做好后将方向调整到正南,指南车不就成了吗!按照这个设想,结合传说内容,他做了一个手指着前方的木人,在木人的脚底安上齿盘,再通过几个齿轮的连接,使之与车把结合起来,车把转向,带动木人相应转向,这样木人便能在车把的任何一次转向后,都会及时、准确地调整方向,达到指南的目的。马钧的指南车造成了,古代到底有没有指南车的争论也随之结束。将军们十分高兴地说:“从此出征打仗,再不担心迷路了!”将军们又提出蜀相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对魏军威胁很大,要求马钧也给他们制造一些连弩使用。马钧不满足于仿造,他吸取了诸葛亮的巧思,又加以改进,做出了威力比蜀弩大五倍的连弩,将军们拿去试用,果然功效非凡。连弩只能射箭,作用还比较有限。马钧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了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够连续发射很多砖石,射程远达数十步。
     魏军有了这件武器可神气了,攻城时,将轮转式发石机一字儿排开,一声令下,砖石便暴风骤雨般砸向目标,然后不等对方清醒,大军已乘势爬上城墙,攻入城上,将城攻陷了。马钧的发明对魏国军事上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因此,尽管他生活在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时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魏明帝还是采纳了将军们的意见,给了他博士和给事中的官职;而广大民众从他的发明创造中得到实惠,对他非常欢迎也非常尊重,呼他为“天下之名巧”,马钧为此感到十分荣耀。马钧为人谦逊,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制造不出来,认为天下能人甚多,因此对已有的成绩从不炫耀,他深信“山外有人,人外有人”的哲理,非常安分而实在。尽管如此,旁人还是经常赞美他的非凡,这可惹恼了一向自傲的裴秀,裴秀是地理学家,能言善辩,他总想找机会与马钧辩论,想把马钧压下去,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而马钧却总是采取退让和回避的办法,从不与裴秀相争。后来,著名学者傅玄得知此事,非常赞佩马钧的为人,他找到裴秀劝道:“马先生长于智巧与发明,而你长于言辞和地理,各有所长,何苦一味纠缠呢?”这样,便把裴秀劝住了。有一次,曹睿收到进贡的一套木偶,可不知道怎么操纵,便把马钧召来,让他使木偶动起来。马钧拿起木偶仔细观察了一遍,掌握了木偶的结构特点,便对曹睿道:“这木偶虽可操纵,但要用人工。我想把他变成自己表演的玩艺,只是请给我几天时间。”曹睿自然答应。马钧采用水力冲击木轮、木轮带动木偶的办法,为木偶设计出各种动作,有跳有舞、有箫有鼓,十分热闹好看。魏明帝和群臣看得入迷,对马钧大加赞扬,这就是有名的“水转百戏”。马钧的发明还很多,他的发明对三国时代的社会生产和军事技术的进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确实不小。

    更多精彩文章

    • 桃李满天下-宰相狄仁杰
    • 耶稣失踪18年的真相何时大白于天下?
    • 治天下匠
    • 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
    • 挑动黄河天下反
    • “王与马,共天下”
    • 天下状元何处多
    • 古希腊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
    • 耶稣诞生的传说
    • 南宋真假公主之谜
    • 永泰公主之死与武则天有关吗?
    • 清初“太后下嫁”是否确有其事?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