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中的亲合观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9-22

公元初期,西方炼金术起源于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工艺技术和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就哲学思想而论,当时炼金术士主要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原性说。为分析之便,我们将早期炼金术中的有关思想概述为三点:第一,原性说蕴涵着这一观念:万物都有生命和趋向善的本性。据此,炼金术士们相信金属有生命,贱金属能变成至善的黄金。第二,为了加速金属由贱变善的过程,炼金术士们企图提炼出黄金的“灵气”,以赋予别的金属。他们甚至认为颜色就是“灵气”的表现形式之一。①第三,恰如梅森所说:“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可能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②根据第二点,“灵气”可从黄金中分离出来又与其他金属相结合,因而“灵气”与金属间有亲合性。颜色既表征“灵气”,那么金属着色便缘自颜色对金属的亲合性(对此,可在佐西摩斯(Zosimos)的著作中找到证据)。因为颜色或“灵气”可与任何金属相结合,所以此时亲合性不具选择特征。但根据第三点,两种金属结合的前提是分别为雌雄,于是亲合性便具有选择性了。第一、三点体现出机体论特征,而第二、三点又体现出以性质为本的观念。此观念的强化甚至导致“特性就是金属”①观念的产生。性质的实体化使化学运动缺少客观的物质本体,反映化学运动基本矛盾的亲合概念也不可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因此,早期炼金术中的亲合性只是一个类概念。当然,与古希腊相比,此时通过金属与颜色、金属与金属相结合赋予了亲合概念以较为具体的涵义,且使不同金属间的亲合性具有选择性特征。要言之,亲合概念经历了涵义深化的演变方式。新柏拉图主义兴盛等因素导致炼金术在亚历山大里亚流行了三百年左右便出现停滞迹象。
     从 8世纪开始,炼金术又在阿拉伯重兴,到 10世纪已盛行于世。阿拉伯炼金术比早期更加重视金属的性质和构成问题。提出硫汞二要素说的贾比尔(Jabiribn Hayyan)认为四原性中两两结合构成金属,并赋予金属以相应特性。他进而认为四原性按不同比例结合构成了不同的物体。“因此,炼金术的任务是:确定它们(指四原性——引用者注)在物体中所占的比例,提炼出纯净的这类性质,使它们各以适当数量彼此结合,生成人们预期得到的产物。”②可以说,强调原性间结合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乃是阿拉伯炼金术中亲合概念的一大特色,它使亲合概念的内涵又得到了深化。此外,阿拉伯炼金术中的亲合观仍是拟人式的,因为炼金术士相信,从金属中提取的原性按一定比例重新结合之所以能生成预期得到的黄金,是因为这种结合可以治疗那些患病的金属,使之趋于至善。史料表明,阿拉伯学者的著作对于欧洲13世纪的学术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正是在13世纪,马格努斯(A.Magnus)明确提出 Affinity(他用的是拉丁文复数形式,参见下文)来表达亲合概念,这是欧洲中世纪对化学思想的重大贡献之一。

    更多精彩文章

    • 原子价、化学键与亲合观
    • 基团、核团说中的亲合观
    • 欧洲中世纪的亲合观
    • 亲合观与原性说
    • 亲合观与原子论
    • 亲合观与爱憎说
    • 炼丹术与炼金术
    • 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 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 对人类主流文化的贡献
    • 化学的社会文化结构模式
    • 化学发展内外因素的契合机制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