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7)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3-14

3.注重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的学习

教材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环境,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民主的氛围和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第二章第六节“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教材在实验中只给出了考虑问题的一些方面,具体的做法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另外教材为了突出探究的意思,给出了可供参考的两个方案,示意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再有第一章第二节“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第三章第二节“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两个探究实验,考虑到有些学校可能条件有限,所以将探究以演示实验标出,但也同样是只给出了一些考虑的方向,究竟如何做实验,以及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教材不直接给出,而是应该由师生共同来完成。

4.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不仅是训练学生实验技能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事物的有效方法。教材尽可能多地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实验,在“演示”实验、“实验”“做一做”“课题研究”等不同的栏目里设计了数量可观的实验。如第一章第一、二节中就有“静电感应”“验电器”“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三个实验。

三、对一些问题的考虑

1.关于实验的考虑

《课标》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例如《课标》规定:“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凡是课程标准作出这样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实验。

还有一点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课标》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作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鉴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宽泛性,这套教材在有些地方有意识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

教材中,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

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实验处理。

“做一做”栏目也是实验,但大多属于扩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这些实验可由各个学校、各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

2.关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型实验器材使用的考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教材编者要促进这项工作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也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还缺少经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课标》提的是:“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更多精彩文章

  • 自然冷却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吗
  • 阿基米德原理
  •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液体压强
  • 动能和势能
  • 密 度
  •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多彩的物质世界
  • 热门物理神话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15 zixuexi.com